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翻译

日期:2021-10-31

这是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翻译,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翻译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翻译第1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5.结合全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历史典故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只设置了预习任务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背景以及讲解的渗透显然是有所欠缺的,这就致使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和情感时可能不会很深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再加入一些典故的渗透环节,可以让学生来发言,互动得出。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翻译第2篇

(一)名句名篇背诵

(二)诗歌鉴赏

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的:

1、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怀古诗词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而有副对联是这么写的: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他的词作豪放奔放,与东坡同属豪放派代表词人;他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我们齐读辛弃疾的简介,掌握相关文体知识。

2、词人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3、老师补充: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经沦陷13年,其祖父曾为降金小官,时常对辛弃疾进行抗金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抗战以收复中原成了辛弃疾一生最大的理想。但是,南宋朝廷却是“主和”的,苟且偷生于东南,这也就决定了“主战”的辛弃疾不可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一首怀古古词,请打开课本39页,《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二|、新课:

1、齐读词作,整体感受。毕,师正音。

2、析题。永遇乐,词牌名,即词的曲调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音韵等。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思人,大多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3、本词怀了什么“古”呢?请大家听朗读录音,迅速找到相关的人名。

4、听朗读录音。

5、让学生回答,词作中出现的人名: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6、作者登上北顾亭的时候,想到这些古人,源于他们经历的一些事情。请结合课下注解,大家讨论2-3分钟,用简洁完整的句子概括每个典故的内容(什么人、什么事)。

毕,让学生回答,形成表格:

人物

故事简介

孙权

京口建都,败曹军,保卫家园。

刘裕

京口起事,建立政权,大举北伐,恢复中原。

刘义隆

草率北伐失败。

拓跋焘

击败宋文宗,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

廉颇

老年廉颇有报国之志却不得重用。

7、在诗文中,像本词这样,涉及过去的一些史实或者文字叫做“用典”。作者往往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达心声。自读课文,找到可以看出作者感情倾向的关键字词,先弄清楚作者对词作中的人和事的态度,再思考本词中5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声。

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草草”“赢得”“仓皇”“可堪”“凭”字所蕴含的情感。

指导朗读。

学生回答后,总结得出板书:

(1)孙权、刘裕: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

(2)刘义隆:借鉴历史,劝当朝者不能草率北伐

(3)佛狸祠:对当朝者不图收复中原的不满

(4)廉颇:以廉颇自况,苦闷悲愤

8、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典故的恰当使用可以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用典: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者文字语言即为“用典”。用典好处:语言简练,内涵丰富。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达作者的心声。

9、咏史怀古诗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什么人?什么事?

②领悟感情。弄清作者对史实中的人和事的态度。正面的人物形象或事迹往往是表现作者的仰慕和赞颂之情。反面的则是批判和讽刺,对现实的警戒。

三、反复诵读。

四、拓展延伸: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蜀相》中怀了那位古人?哪些诗句对应了史实?作者委婉地表达了怎样得情感?

五、课堂背诵《京口北顾亭怀古》。

六、课后作业:默写《京口北顾亭怀古》。

教学反思:本节课按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文中的典故入手,理解用典故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重点突出,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但是,有的环节突破得不够,比如设计中安排有诵读,但是实际操作中有感情的朗读还是少了些。另外,整节课没有亮点,显得平淡。我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但没有注意好幻灯片色彩的搭配,有的幻灯片自己不清晰。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翻译第3篇

(一)名句名篇背诵

(二)诗歌鉴赏

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的:

1、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怀古诗词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而有副对联是这么写的: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他的词作豪放奔放,与东坡同属豪放派代表词人;他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我们齐读辛弃疾的简介,掌握相关文体知识。

2、词人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3、老师补充: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经沦陷13年,其祖父曾为降金小官,时常对辛弃疾进行抗金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抗战以收复中原成了辛弃疾一生最大的理想。但是,南宋朝廷却是“主和”的,苟且偷生于东南,这也就决定了“主战”的辛弃疾不可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一首怀古古词,请打开课本39页,《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二|、新课:

1、齐读词作,整体感受。毕,师正音。

2、析题。永遇乐,词牌名,即词的曲调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音韵等。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思人,大多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3、本词怀了什么“古”呢?请大家听朗读录音,迅速找到相关的人名。

4、听朗读录音。

5、让学生回答,词作中出现的人名: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6、作者登上北顾亭的时候,想到这些古人,源于他们经历的一些事情。请结合课下注解,大家讨论2-3分钟,用简洁完整的句子概括每个典故的内容(什么人、什么事)。

毕,让学生回答,形成表格:

人物

故事简介

孙权

京口建都,败曹军,保卫家园。

刘裕

京口起事,建立政权,大举北伐,恢复中原。

刘义隆

草率北伐失败。

拓跋焘

击败宋文宗,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

廉颇

老年廉颇有报国之志却不得重用。

7、在诗文中,像本词这样,涉及过去的一些史实或者文字叫做“用典”。作者往往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达心声。自读课文,找到可以看出作者感情倾向的关键字词,先弄清楚作者对词作中的人和事的态度,再思考本词中5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声。

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草草”“赢得”“仓皇”“可堪”“凭”字所蕴含的情感。

指导朗读。

学生回答后,总结得出板书:

(1)孙权、刘裕: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

(2)刘义隆:借鉴历史,劝当朝者不能草率北伐

(3)佛狸祠:对当朝者不图收复中原的不满

(4)廉颇:以廉颇自况,苦闷悲愤

8、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典故的恰当使用可以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用典: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者文字语言即为“用典”。用典好处:语言简练,内涵丰富。借用典故之暗示,委婉表达作者的心声。

9、咏史怀古诗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什么人?什么事?

②领悟感情。弄清作者对史实中的人和事的态度。正面的人物形象或事迹往往是表现作者的仰慕和赞颂之情。反面的则是批判和讽刺,对现实的警戒。

三、反复诵读。

四、拓展延伸: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蜀相》中怀了那位古人?哪些诗句对应了史实?作者委婉地表达了怎样得情感?

五、课堂背诵《京口北顾亭怀古》。

六、课后作业:默写《京口北顾亭怀古》。

教学反思:本节课按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文中的典故入手,理解用典故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重点突出,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但是,有的环节突破得不够,比如设计中安排有诵读,但是实际操作中有感情的朗读还是少了些。另外,整节课没有亮点,显得平淡。我用多媒体配合教学,但没有注意好幻灯片色彩的搭配,有的幻灯片自己不清晰。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翻译第4篇

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二)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①有几个典故?

  ②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③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④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②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④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 “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三、总结: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四、作业布置

  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五、板书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