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优秀

日期:2021-10-25

这是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优秀,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优秀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优秀第1篇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8. 2初稿

1983.7.27删定

推荐语: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孤绝之境的超越?抑或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诗在这里,多说无益。昌耀是新诗史上的大诗人。昌耀的一生,是为理想主义不懈追求与搏击的逆旅。“诗是不易获取的,唯因不易获取,更需殉道者般的虔诚。”他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殉道者般的虔诚”的诗人;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是极罕见的。昌耀先生在80年代以一首大诗《慈航》名世。但他在1962年就写出了这样动人、卓绝的诗篇,显然不只是艺术才华的灵光一现。正如他将自己最主要的作品集命名为《命运之书》,这是命运之诗。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理想,培养学生辩证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掌握诗人塑造的众多审美意象,感知它们共同营造出的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理解诗人表现的饱含沧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意象意境,分析手法。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情怀,辩证思辨。

教学课时 1课时。

1.激情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诗人的的情感神经,都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各种情感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的一首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

2.作者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3.写作背景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03泛读会意

1.教师范读诗歌

(《峨日朵雪峰之侧》配乐朗读,清筱朗读,新版高一语文第二课)。

字词点拨:嚣:xiāo,喧哗。 揳:xiē,捶打。罅隙:xiàxì,裂缝;缝隙。但有:只有。

2.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总体感受以及你读到了哪些内容。

示例1: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情势危急。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示例2:这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然后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这就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一只小小的蜘蛛出现在岩壁上让我感悟到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 如果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首诗的风格,你会想到什么词语?

示例:节制、内敛、沉思、理智、冷静、清醒……

点拨:诗人前期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4.自告奋勇朗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其他同学点评。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优秀第2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视听合一”的写作特点,理解并赏析诗中意象作用;

2.感受诗歌蕴含的勇敢无畏、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赏析“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的作用;

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勇敢无畏、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鉴赏意象的特点,了解其中的意境和作用;

2.通过诵读、鉴赏领会诗歌意境,感悟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感。

板书设计

雪峰 太阳 巨石

雄鹰 雪豹 蜘蛛 视觉

石砾 听觉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齐读诗歌。

一、课程导入(2min)

1.相关哲理诗导入(《望岳》、《登鹳雀楼》),引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无惧挑战”的诗歌主题。

二、整体感知(14min)

1.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3min)

学生提前预习、熟读诗歌,了解、介绍作者生平,依据创作背景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作补充。

2. 录音范读。(把握诗歌感情、语气、语调、明确情感变化)(2min) 提问:听录音时思考,诗歌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回答原因,

3.学生示范朗读。(7min)

4.提问学生:《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观感受、思想感情? (2min)

三、深入研读(29min)

任务:根据诗歌内容寻找意象,针对特点分析。

1.根据意象分析其特点。

2.“雄鹰、雪豹”和“蜘蛛”构成了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三者形象。

3.诗歌描绘石砾与其他意象时运用的表现手法(视觉、听觉)及作用。

4.“分析我”的人物形象。

5.给诗歌拟一个副标题。

四、课后作业(1min)

1.阅读食指诗歌《热爱生命》,进行赏析。

2.结合自身经历或阅读体验,试写一篇对生命的感悟。(可以从“蜘蛛”形象入手)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优秀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昌耀及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感受诗歌意境美。

【核心素养】

1、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提升鉴赏水平。

2、赏析诗歌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感受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3、联系语境,品味诗歌内涵,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语言的质感、透明而饱满的特点。

2.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柏桦曾说:“诗人比诗更复杂、更有魅力、也更重要。诗人的一生是他的诗篇最丰富、最可靠、最有意思的注脚,这个注脚当然要比诗更能让人怀有浓烈的兴味。”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役期”最长的“右派”诗人之一,昌耀的一生犹如一场恶疾。而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高原油画长卷,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峨日朵雪峰之侧》,欣赏这部长卷。

二、作家作品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 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 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绝笔作《一十一枝红玫瑰》。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三、写作背景

本诗初稿写于1962 年。早期的昌耀已经提前进入冷寂和苦闷,所以此时的他在写作诗歌时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摩这一时期的冷寂和苦闷,这就是他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接意图。

四、解题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登山勇士的所见所思,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

六、再读诗歌,披文入情

1.诗人说我“惊异于”,诗人惊异什么呢?

惊异于太阳跃入大海的景象。使用了“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2.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先用一个长句描写太阳彷徨后向山海跃出的视觉形象,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如军旅远去的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3.对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这样的描写产生了怎么的效果?

滑坡和落日都是下坠的,和登山者的行动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在读者的生理也上引发紧张。

4.诗人不去细致地描写“雄鹰或雪豹”这样大的意象,却写“蜘蛛”,有何意图?

这是诗人精心雕琢的一个“特写镜头”,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 的蜘蛛得到表露。这不起眼的细小的意象比司空见惯的“雄鹰或雪豹”更有力量,也能收到出 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5.“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

寓意: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分析: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6.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联系诗歌内容,探究下面的诗句的寓意。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优秀第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情感,学习借鉴抒情达意的表现方式。

2、通过《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学习,继续强化理解分析表达的规范。

3、从抒情表达的角度,进一步落实新诗创作实践。

教学重点: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与诗歌的象、境、意的融合。

教学难点:新诗创作的模仿与借鉴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点拨

教学内容: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象、境、意

一、作者简介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二、创作背景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三、阅读与赏析——学生落实在笔头上

1.词语积累:

薄壁 石砾 深渊 嚣(xiāo)鸣

铆钉 锈蚀 赐予

揳(xiē):把楔子、钉子等捶打到物体里面。

罅(xià)隙:缝隙。

2. 题目“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侧”如何理解?

相关联想——雪峰之巅、雪峰之麓、雪峰之侧。

雪峰之侧——半山腰。“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紧扣题目,互作注释:“我”攀至陡峻的峨日朵雪峰的半山腰。这是历尽艰辛的攀登,这是竭尽所能才达到的高度,这是我当下生命所及的高度,今后还将有新的高度,这一高度与自己的目标尚有距离,是丰满的自信、现实的坚持与客观的无奈的交融。

3.如何理解“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这一形象?

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雪峰、落日、山海、石砾、巨石的罅隙、雄鹰、雪豹、锈蚀的岩壁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构成雄浑、壮美、崇高的审美特征(意境),与蜘蛛与弱小与可怜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生命的谦卑与坚毅,表达对生命热爱,对生命力的赞诵。使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4. 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视听合一: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5.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

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联系写作背景,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