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板飞哥

日期:2021-10-28

这是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板飞哥,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板飞哥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板飞哥第1篇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师: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师: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师: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师: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师: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师: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师: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 “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课堂小作文: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六、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板飞哥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1.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2.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二.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三.思考题1:(幻灯片3:“思考题一”)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写琵琶女弹奏的姿态;“初为《霓裳》后《六幺》”写弹奏的内容;“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写听者的感受,这些是不是为写音乐服务的呢?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表面看是写景,我们能不能把它也归入描写音乐的句子呢?

  请同学们齐读正面描写音乐的这一段。思考一个问题:

  打出幻灯片:作者是怎样实现对音乐的描写的?用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

  四.(幻灯片:思考题二)这些比喻句本体都是音乐,喻体分别是什么?通过比喻它们分别描摹出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1.(幻灯片:答案):

  比喻 特征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 连续、重音与轻音交错、清脆

  鸟语花底 音调宛转、流畅、轻快

  泉流冰下 音调尖细、阴塞、压抑、

  冰泉冷涩 音停顿、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2.小结(点击):九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急雨的声音,私语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呢?都是声音。那么,琵琶弹奏的是不是也是声音呢?

  所以,这些比喻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声喻声,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3.朗读(幻灯片:朗读片断):看录像剪辑。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五.扩展(幻灯片):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如何把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最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于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音乐的文字吗?

  在我们这个单元课后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凭箜篌引》,就有关于音乐的描写。《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也有关于黑妞和白妞两个艺人唱腔的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段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描写:

  1.欣赏:(幻灯片)点击播放音乐同时打出文字

  开始,寂静无声的短暂的空白。像洁白的.稿纸开头的几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开之际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开临湖画窗之时的一瞬,静静的,静静的……

  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几声叮咚,几声鸣啭,随之,一个悠长徐缓的声音出现了,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

  2.比较:(幻灯片)同时列出两段文字描写

  请同学发言,谈谈这两段音乐描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两段描写音乐的片断,《琵琶行》中的音乐片断描写写出了弹者和听者的感情。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听者和弹者中存在着某种共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引导学生答出: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六.思考题三:(幻灯片)诗人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遭遇有怎么样的相似之处呢?(研读诗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灯片)两人有相同点:

  琵琶女 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来自京城

  名属教坊第一部 才能横溢大诗人 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

  商妇京口守空船 嫡居卧病浔阳城

  七.归纳

  本诗有两个独特之处,千百年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一.是诗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使人们产生了心灵的震颤。琵琶女的身世就仿佛是作者感情渲泻的一个突破口。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会用到这一种抒情模式。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片断。

  花本是没有生命的,可是黛玉为什么会想到要埋葬它呢?因为黛玉觉得自己和花会有相似的遭遇。所以对花产生了同情。

  二.是对音乐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势入江潮雪涌。本来声音稍纵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写到位,白居易却能以生花妙笔,调动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们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八.作业:结合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音乐以及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听后感。

  字数:三百字左右。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板飞哥第3篇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板飞哥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