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无题李商隐优秀教学设计

日期:2021-10-24

这是无题李商隐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无题李商隐优秀教学设计

无题李商隐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李商隐生平和其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

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掌握名句鉴赏的方法

3、情感目标:

理解诗歌表现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2、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所学的名句引出作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脍炙人口。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年少具有才华,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又得令狐父子之援举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娶其女为妻。但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令狐楚属于牛党,王茂元则属于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这一身世遭遇对其诗歌创作风格影响极大。

三、齐读诗歌,老师范读,正音。

四、解读诗歌

1、自由朗诵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诗歌。

提问: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提示: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营造的意境展现画面,分析诗人的感情)

首联:昨夜相会图 颔联:今宵感受图 颈联:宴会热闹图 尾联:现实伤感图

写与意中人相知相会而又很快分离的情景与恋情。

抒发了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

2、 体会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互助合作,分享成果)

提问:全班齐读诗歌,思考诗歌中哪些诗句的情景是回忆想象的?哪些是眼前真实的情形?

实景:写作时真实情形

虚景:回忆或想象中的景象

前三联是回忆想象的,尾联是眼前真实的。

(提示:古诗中虚景主要指梦中之景、亲历之事、历史之事和未来之景四类。实景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举例:《月夜》中的妻子相思,《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想象。)

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

回忆昨夜(虚)——现在感受(虚)——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

特点:情景叙写上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

五、拓展训练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析】解答分析虚实结合手法试题可运用“指→析→点”三步法。“指”是用“虚实衬托、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对比”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虚实结合手法。当不能准确判定虚实衬托、虚实对比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虚实结合”。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析”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分别是什么,还要指出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间的关系(“以虚衬实、虚实对比”等术语本身已含有这层意思)。针对含多组虚实结合的古诗而设计的试题一定要分析出所有各组虚景与实景。

例题答案的第二步拟为: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两句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由实入虚,以虚衬实。“点”是用“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激愤憎恶、孤寂惆怅、凄苦烦闷、豁达乐观、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时光易逝、盛年难再、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术语,指出虚实结合手法所表达出的情感。例题答案的第三步拟为: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

六、鉴赏名句

提问:你最喜欢本诗哪些诗句?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可以从诗句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诗歌形象等方面去分析)

点拨: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联中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比喻:“身无……翼”比喻爱情的阻隔;“心有……通”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

对比:“身无”与“心有”对照,组成一个包蕴丰富的矛盾统一体。

“身无彩凤双飞翼”写相思之初,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析技巧)

首联借助于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令人沉醉的环境氛围。(赏形象)

颈联写了宴会上的热闹场景。一方面突出相聚的欢愉,另一方面也反衬出诗人独自回忆之凄苦。(赏形象)

尾联:“嗟”字使诗人的心情瞬间陡转,因“听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一“嗟”既是诗人爱情无奈的感叹,也是对自己为官不自由的哀叹。(品语言)

七、布置作业

收集李商隐诗歌中的名句,并从中选择一句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虚)首联:昨夜相会图 昨夜

(虚)颔联:今宵感受图 现在

(虚)颈联:宴会热闹图 昨夜

(实)尾联:现实伤感图 现在

名句:颔联 比喻、对比 将复杂而微妙的心态刻画地惟妙惟肖

无题李商隐优秀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

  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翻译出来: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六、分析其他几种理解

  1、下面摘录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话,以备参考: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2、课堂活动:点读练习。请同学们给下面的话加上标点符号。弄清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⑴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⑵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⑶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摘自《诗学纂闻》)

  七、作业

  同步作业本上的练习。

  八、教后记

  1、实践了“用教材教”的思想,不定了学生学教材,老师教教材的做法;

  2、倡导了自主自学的学习风气。课堂大开放,让学生自己感悟,老师不必为控制课堂而感到吃力,讲一讲,变成了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

  3、理解了李商隐诗歌的迷离风格,学习了多种表达技巧,强化了文言阅读能力的训练,学习了标点符号的运用。

无题李商隐优秀教学设计第3篇

一.教学目标、教法说明

了解李商隐的身世经历,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产生心灵解读。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重、难点,即解读诗的内容,领会诗的意境,感悟李商隐“隐晦曲折,朦胧含蓄”的诗风。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探究互动法。为锻炼学生的师范技能,选取一名同学辅助教师教学。

二.教学过程说明

(一)激趣导入

教师声情并茂简要介绍李商隐的诗歌成就,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在PPT的辅助下,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家世背景,仕途经历,爱情悲剧,使学生对李商隐其人有一个大致轮廓。

(二)无题二首赏析过程

1.读诗文。PPT显示《无题・重帷深下莫愁堂》。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点评,师生和乐齐读。这一环节主要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诵读中让诗文凭着自己的语言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诗意。

2.赏文意。为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李商隐诗歌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请一名同学走上讲台,担任教师的角色,辅助教师教学,为大家疏通诗意。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尽管学生在讲台上只讲解了几分钟,但课前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比如搜集资料、做教案、做幻灯片、备课等。这首诗涉及到两个历史典故,即“巫山神女”和“清溪小姑”,怎么将这两个历史典故简明、清晰又生动地介绍给同学们,并自然融入到诗意的疏通中,需要学生课前做好编辑工作,并形成一段短小精悍有文采的教案。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备课、讲课等师范技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锻炼了在台前不怯场的心理素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学期下来,一班的每名同学都会轮到五次左右这样的机会,这为他们将来参加见习、实习或找工作参加面试、试讲都会有所助益。

3.悟诗情。师生在对话中品读《无题・重帷深下莫愁堂》。引导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方法,产生心灵解读,品味李商隐诗歌的深层次内涵。李商隐的诗歌含有深刻的比d寄托,但是诗面给人的感觉是在描写爱情相思,如果不联系他的身世背景去分析,很容易陷入流俗的解读,所以引导学生在品悟诗意时始终结合着诗人的人生经历,也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这样才能接近诗人所要传达的情绪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李商隐诗歌深邃的内涵。这一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同时这种品读诗词的方法也可以对他们日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有所启发。

4.道感悟。情之所至,教师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全诗感情深挚缠绵,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以华艳词章来反衬自己困顿失意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学生从文学鉴赏的理论角度明确,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极富代表性,是言情之中另有所托的,由此接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5.拓展学生思维,升华心灵情思。从“温李”(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对比,引出对李商隐诗歌创作风格的介绍,PPT显示李商隐诗歌中比兴寄托艺术的两种形式,使学生从诗词鉴赏的理论角度明晰李诗的艺术风格,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素养。

6.趁热打铁,夯实知识点。由上一环节自然引出李商隐诗歌中的典范之作《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师生和乐而诵,师生在对话中品读文意、诗情。为巩固学生这节课学到的“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鉴赏方法,师生共同赏析李商隐诗歌中的典范之作《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以便使学生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寄情深婉有更深的体悟和认识。

(三)课后延伸阅读

安排学生从老师给定的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中选取一首,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鉴赏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认真品读,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鉴赏方法;实现情感目标――走进李商隐的情感世界,与诗歌对话,与诗人剖心。

三.教学设计反思

在赏析诗作时,采用“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含蓄,深情绵渺”的艺术风格。在视频、音频等媒体的辅助下,用背景音乐、优美画面营造一种诗情美、音乐美、绘画美,使学生在音画诗意中感受李商隐“楚雨含情皆有托”的诗风,获得文学艺术审美熏陶。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的多样性,在读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进一步体会作者,感知诗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实践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教师在授课时,时刻铭记教学的知识性、师范性、示范性,以自己富有热情、激情的讲授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无题李商隐优秀教学设计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 欣赏体会本诗的朦胧美。

  2. 了解无题诗的基本特征。

  3.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遭际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4. 思考文学的多义性问题。

  二、教学要点

  1. 含蓄朦胧的诗歌题旨和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

  2. 无题诗体制的基本特点

  3. 诗中的名句

  三、文本详析

  这首《无题》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武宗会昌末年,李商隐居母丧期满,重任秘书省正字时。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别具一格的独创。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所以标以“无题”。另有些诗取首句头两字为题,题目和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也属无题诗。这类诗内容较为复杂。他的无题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辞藻清丽,声调和美,令人读之,荡气回肠,不能自已。

  这首无题诗写的是痛苦与欢乐交织的爱情。诗的前四句是在分离时对震撼心灵的爱情的执著回忆。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第一句中的“昨夜”,是指往昔的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这个夜晚,星光灿烂,清风宜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诗人与所爱之人度过了一个令人销魂的夜晚。然而这个温馨旖旎之夜,有如昨夜之星辰,昨夜之清风,一去难以再返,留下的除了记忆中的幸福与欢乐外,只有今时的孤寂与伤痛。这句诗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往昔与今日,爱情的温馨与别离的伤痛调和成一杯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的醇酒。

  第二联写诗人在他离开时品味这爱情之酒的感受。人为的间阻使诗人与所爱之人不得不分离,往日的爱情的温馨成为昨夜星辰。诗人多么渴望与所爱之人团聚,然而“身无彩凤双飞翼”,不能高飞,去冲破人为间阻,飞到所爱的人的身边。“身无彩凤双飞翼”,写出诗人对与所爱之人团聚的渴望和团聚无因相见无期的痛苦。但一想到昔日的爱情时,又因他与所爱之人心灵契合,情意相通,又使他在分离时感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幸福与欢乐。心灵的契合,情意的相通又战胜了彼此形体的分离,爱情之酒就是这样有苦有甜,苦的回味是甜。这一联将对爱情的复杂感受物化为两个美丽而贴切的比喻。使诗句的内涵复杂而深厚,表现得意深而情远,情致缠绵。故而这两句成为历代传诵的描绘受压抑的爱情的名句。

  诗的最后四句,由回忆而转入现实。

  “隔座送钩”两句,写在一次宴席上,诗人与所爱之人在分离后意外相见了。这两句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气势流畅:诗人在与所爱之人和朋友们在一起,于春酒送暖,烛光摇红的酒筵上,时而隔着座位做猜钩之戏,时而分组为射覆之戏。这两句诗中,诗人用绘画的手法,画出有诗人和所爱之人参加的酒宴的欢乐场面。由于前面四句诗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的描绘,读者不难在这热闹的酒宴场面中看到诗人与所爱之人含情脉脉的目光,捕捉到灵犀相通的深情交流。这两句诗形象鲜明而生动。诗意却朦胧,因而取得象外有象,言外有言的艺术效果。

  “隔座”一联极力于虚处写诗人与所爱之人意外重聚的欢乐,还有一个目的是加重后面两句的反跌。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不得不在鼓声的催促下,骑马去秘书省应卯上班。此时身不由己地和所爱之人再次分离,有如随风飘转的蓬草,使今日的重逢,又如昨夜星辰一去不可再返。这里诗人以明确的笔墨写出了这分离之苦是自己的宦身所造成的。在这里诗人把爱情与社会联系起来,写出他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他的爱情不幸是功名利禄造成的。这里有诗人对自己的谴责,也有对功名利禄的诅咒。这杯本应是甜蜜的爱情之酒,由于自己的错误追求才注进了苦涩,所以他才刻骨铭心地难以忘怀了。

  这首诗善于把心灵的波动熔铸于诗的形象之中,构成深邃的意境,极其婉曲含蓄地传达出细腻的感情。这是诗人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的体现。

  四、思考题思路提示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李嗣做过县令。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年十七,受到曾在宪宗朝做过宰相的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让李在门下,与他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令狐楚长于章奏,李商隐经他亲自指点,遂以四六章奏驰名。李商隐也自认为是令狐楚的传衣弟子。后被署为节度府巡官,专掌章奏。

  从大和六年(832)以后,两次参加进士考试失败。文宗开成二年(837),令狐楚已死,令狐绹任左补阙。这年“高锴知贡举,令狐绹雅善锴,奖誉甚力,故擢进士第”(《新唐书·李商隐传》)。

  开成三年,李商隐赴泾原节度使(治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之北)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令狐绹父子,属于“牛党”,王茂元属于“李党”。因此令狐绹认为李商隐娶王茂元之女为妻,是“背恩”,而“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音窄,压也)之”(《新唐书·李商隐传》)。这年应博学鸿词科,落选。

  开成四年应书判拔萃科,及格。授秘书省校书郎,但不久调补宏农(今河南灵宝市)尉。他在开成三年曾有诗:“沈约怜何逊,延年(颜延之)毁谢庄”(《漫成三首》)。说明有爱惜他的人,也有毁损他的人。他由校书郎调任职位低下的县尉,可能也与牛李党争有关。开成五年(840),李商隐辞去县尉职。

  武宗会昌元年(841),李德裕入相,“李党”得势。王茂元调任忠武军节度使(管辖今河南省许昌一带)。会昌二年,李商隐又以书判拔萃,再任秘书省正字。宣宗继位后起用“牛党”,大中元年(847)李德裕贬潮州(今广东潮州)司马,李党给事中郑亚出为桂州刺史。李商隐应郑亚聘为掌书记。大中四年卢弘正出镇徐州,奏李商隐为判官。这年,王氏夫人死。大中六年,卢弘正死,李商隐自徐州返京。求令狐绹,补太学博士。这时的“牛李”党争虽以李德裕的贬死而告结束,但令狐绹始终不能谅解李商隐的所谓“背恩”而在政治上予以援手。不久,柳仲郢为东川节度使,以商隐为节度书记检校工部郎中。大中十年(856)柳仲郢调回长安,商隐亦返京。十一年在柳仲郢手下任盐铁推官,不久还郑州。大中十二年卒,年四十六。

  李商隐的一生就在牛、李党的磨擦中讨生活。虽然他不是自觉的“牛党”或“李党”,但“牛、李党人视他为“背恩”、“无行”,事实上已把他当作曾是“牛党”和后又属“李党”看待而卷入了党争漩涡。使他不得不在“牛、李党”的官僚手下讨生活,还不得不向庸俗的官僚如令狐绹辈再三陈情,请求谅解。不但青年时期欲回天地的凌云壮志尽成虚幻,而且屡遭排斥,过了一辈子寄人篱下的幕僚生活。这种创伤,使得他带有浓厚的感伤抑郁情调,从而影响了他的诗篇的风格。就他现存的近六百首诗来看,内容还是较广泛的。如《有感》,《重有感》的反对宦官专权;《韩碑》、《寿安公主出降》、《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的反对藩镇割据,《城上》、《漫成五章》(之五)的反对少数民族奴隶主的侵扰;《可叹》、《碧城》的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瑶池》、《华岳下题西王母庙》的讽刺统治者服药求仙的愚昧:《咏史》、《览古》诸篇的对统治者游乐荒怠的警戒;《行次西郊一百韵》对社会动乱与人民苦难的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要方面几乎都涉及了。至于抒发个人遭遇的坎坷、受压抑的悲愤心情的作品那就更多了。

  这些作品,说明了李商隐的诗篇的现实意义。而且“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等诗句也反映了他具有忧世忧国的思想。当然,他究竟是个封建士大夫,他的集子中还有些如《效徐陵体赠更衣》、《又效江南曲》等轻艳怀想的作品。

  李商隐的古体诗,也有写得很成功的作品,但尤长于七言律、绝。他的律诗语言精练,对偶工巧。形成深情绵邈,绮丽清新的独特风格。他的七绝善于造意,精于遣辞,含蕴深厚,形象优美。王安石称赞他的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谓虽老杜亡以过也”(见《蔡宽夫诗话》)。但忧时伤乱的篇章之多,关怀生民苦难的情感之深,与乎气魄的宏伟深健,李商隐是无法与杜甫相比的。至于格律的整严,词语的秾丽流美,以及抒情的细腻深致,那确实不亚于老杜,甚至还有比老杜更动人的句子。他的七绝也不同于李白、王昌龄,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有李、王的情韵,而不及李、王的嘹亮高朗。

  李商隐的诗给人突出的感觉,是语言精美,尤其善于用典。有时他糅和几个典故而又贴切地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但也有些篇章过于追求语言的华美,堆砌僻典,不免有晦涩之感。甚至有时故意隐曲深藏,使人不得其解。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讥诮他:“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尤其北宋“西昆体”的作家,专门学他词句华丽的一面,形式主义倾向更为严重。其实这只是李商隐的部分缺陷,他的诗并不都是晦涩难解的,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不都是明白如话而又情韵深远吗?

  问题倒在他大多数诗篇的感伤情调。诗人都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深于情,而且也都是愤郁中积发而为诗的。但李、杜、白的多数篇章的情感,都高昂愤激雄健深厚。而李商隐的多数篇章却陷于纤巧幽深、哀郁伤感。这与他个人遭遇有关,与晚唐衰颓的时代精神也有关。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