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内容分析

日期:2021-09-04

这是水调歌头教学内容分析,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调歌头教学内容分析

水调歌头教学内容分析第1篇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

  朗读,读出情与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②启发式教学。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 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①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钥匙。

  ④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⑤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为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③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法具体如下:

  ① 朗读法——积极读书。

  ②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我们诉说什么。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熟读成诵。

  3.把握词意,领略意境。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指名读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词的有关知识: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两片)。

  2、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请同学们来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从字音方面来说,这位同学读得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请同学说哪里读得不准确。如果准确。教师说:这位同学做到了字正腔圆。) 这位同学朗读的停顿与节奏把握得怎么样?(指名回答。如果不好,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3、读词,还要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齐读,力争做到以上两点。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韵脚,押an韵。押韵的字为红体,读的时候声音要拉长。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押韵的字拉长音。

  4、在疏通文意方面,谁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借助幻灯片检查词语解释,指名照幻灯片说译文。

  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受不住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此情此景,哪里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离别的人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文本解读

  读诗还讲究有情有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词的意思、意境之后。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首中秋词。

  (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

  (指名读自学提纲中问题。学生思考。) 反馈:

  1.小序交代了什么?

  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欢饮达旦”,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如果是后者,那么愁从何而来?(知人论世)政治失意 怀念弟弟 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小序当中说“兼怀子由”,从“兼”字可见“怀子由”并不是主要目的还有其它。

  2. 上下阙主要写什么?各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望月 失意矛盾

  兼 乐观旷达

  怀人 离愁别恨 穿插问题:

  (1)谁问“明月几时有”?谁“把酒问青天”? ——苏轼。

  政治失意中的苏轼想怎么样?“我欲乘风归去” “归去”什么意思?想回朝廷。 “天上”“人间”各指什么? 朝廷 地方

  作者想回朝廷,却又矛盾。

  师:从哪看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他怕什么? “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那指什么? 指心理上的恐惧,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心生恐惧。殿试时,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评为翰林学士,立下政治理想——辅君济世。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可如今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排挤,被迫请调杭州、密州„„ 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想通了,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埋怨:月亮啊!我有很多遗憾,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啊!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啊?1062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1074年为了能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经常团聚,自愿请调离济南很近的密州,可如今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弟弟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母亲去世,父亲去世,妻子去世„„

  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以十全十美。很富有哲理。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五、主题探讨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欣赏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全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情绪高涨 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沉思 矛盾 忧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 排遣忧郁无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 遗憾 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彻大悟 乐观旷达

  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六、背诵全词。

  这么优秀的一首中秋词,我们一定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积累,下面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背诵这首优秀的中秋词作。

水调歌头教学内容分析第2篇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 玉宇(yǔ ) 朱阁(gé)

  绮户(q ) 无眠(mián) 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 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水调歌头教学内容分析第3篇

 【文本分析】

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要求学生在大致读懂古诗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中秋之夜望月怀人的心路历程,渲染了空有一轮明月,家人却难团圆的凄清氛围,表达了对词人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情感真挚,融入了带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圆,月亮的圆缺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在漫漫的文学长廊中,众多文人墨客对月抒怀,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无邪,又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婉浪漫。那么在这么一个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水调歌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体验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介绍方法:自由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词的情感美;读完后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自由诵读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接着深入学习,以对诗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文载道,词缘情,诗言志。好的诗词能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与忧伤,既有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又有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之情,但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传达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正一反,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本词多了一份旷达的气息。

  在此处顺势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体验地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中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读前让学生讨论:这次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体验?上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下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对天下所有人的祝愿,情感的基调是从消极、惆怅转向豁达、乐观。

  三、再读课文,体验内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现在用读来体验词的内容美,边读边体验;读完后能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内容有怎样的美感或特点。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这首诗先后写了以下内容:

  上阕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问,展现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正一反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此处的描写,既写出词人留恋人间,又写出其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戏。

  下阕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叹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让空中的一轮圆月将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板书)

  上阕 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 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四、三读课文,体验语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边读边体验和欣赏表达内容的语言;读完后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词句,写下自己的“一句话欣赏”,说说作者在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书面交流。

  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这首词有个小序,咋看无足轻重,其实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通过这个小序,可以读出背后的很多信息,词中所表达的旷达的胸襟与小序中的“欢饮”合拍,“兼怀子由”一个兼字,引出了下阕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显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细微处的信息。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五、四读课文,换位体验情感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或者说,是想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有人说,诗和词在表达上的区别是:诗言志,词言情。诗表达的是“大我”,词表达的是“小我”,是个人真切细腻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在前面第一环节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换位体验。就是说,要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现在的你,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文豪苏轼,当时已是近不惑之年,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难团圆,现在,请你用生命去体验,去朗读。

  朗读之后继续提出学习要求: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依次对词句进行情景描述。

  然后抽点两人左右现场表达,以渲染课堂气氛。教师接着介绍自己的描述,继续渲染课堂气氛: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饮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我端起酒杯问青天: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陪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虽然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然后让每人说说此时的感受。先在纸上写下来,然后自主发言。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合上书本,带上深入一步的体验,全班一起背诵着读,要读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声内情,声情合一。

  六、五读课文,美读成诵

  在前面“三美”依次理解、逐个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融合在一起,在诵读中整体体验,读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读出感受,读出享受,最后能够美读成诵。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每个小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综合介绍。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经典的古典诗词可以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过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向同学们推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再次感受苏轼的旷达的胸襟和博大胸怀。

水调歌头教学内容分析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词的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3、体会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本词。

3教学重点:

1、领会词义,体味词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5板书设计:

上阙:把酒问天 …… 不知何年

叙思想矛盾

欲归又恐 …… 起舞弄影

水调歌头 积极乐观、豁达之情

下阕:月照无眠 …… 不应有恨

抒怀念之情

人有离合 …… 千里婵娟

6教学过程 6.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听歌曲《水调歌头》,激发学生兴趣。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什么名字?

生:《水调歌头》

师:可见900年来《水调歌头》这首词一直为人们所传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苏轼的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

活动2【讲授】师生共同品读课文

一、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受这首词的美好意境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同学们先合上课本听老师诵读一遍,初步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个别字的读音

低绮( )户 宫阙( ) 不胜( )寒

三、学生起立朗读,其他学生评

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师:刚才老师已经读过了,同学们对这首词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是不是想读呢?(想)别人在读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可以朗读,也可以点评。

四、情景再现,感受诗词的意境

指导: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再现诗句的美景,然后演读诗句。

教师先做示范,学生再尝试。

举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望着圆圆的明月,苍茫夜色,诗人悲从中来,于是斟下一杯酒,缓缓端起:“ 明月啊明月,你为什么要这个时候出来?你不知道人间分离的痛苦吗?你不知道失意人的凄凉吗? ” 然后一饮而尽。这两句要读出苍凉、忧伤之感。重音应放在“ 几时 ”“ 问 ”上。“ 几时 ” 拖长音节,读出无可奈何感。“ 问 ”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感。分析后,教师诵读示范。

示范后指导:

1、联想想象时要添加环境、人物的情态、动作、语言等因素。

2、诵读时要根据情感处理停顿、重音、语气、语调。

3、演读格式:我选的句子是———— 我是这样理解的———— 我是这样读的……

五、配乐诵读,感受诗歌的豪迈风格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过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一位名家是怎么读的,在听读的时候注意词的节奏、重音和饱含的深情。

六、自读课文,想想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并找出其中的诗句说一说

​ 1、政治上失意后的矛盾心情。如:“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的情况不知怎样的含义,所以苏轼要“ 乘风归去 ”。可是天山有什么呢?冷冷清清,没有现实人生的情感,没有人生的美满。没有一个观众,谁为他精彩的人生鼓掌。所以作者才说,“ 高处不胜寒 ”最羡慕的还是人间“ 何似在人间 ”。

2、对兄弟无限怀念之情。小序上就说“ 兼怀子由 ”,词中更是写到:“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既写月光,也写月下无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多情的月亮,为什么不能成全人间的团圆呢?道是有情却无情。

3、积极乐观、豁达之情。

当我们正感叹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时,作者却突出重围,道出了人生的一个哲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词的最后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让对于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义美好祝愿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七、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并朗读出来

师生整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雨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

八、小结

​ “ 明月几时有?”这在900年前的苏轼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乘风入月,这对于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可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种豪放而豁达、乐观而旷达的情怀,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为人们所吟唱。

九、共同吟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束全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听歌曲《水调歌头》,激发学生兴趣。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什么名字?

生:《水调歌头》

师:可见900年来《水调歌头》这首词一直为人们所传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苏轼的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

活动2【讲授】师生共同品读课文

一、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受这首词的美好意境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同学们先合上课本听老师诵读一遍,初步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个别字的读音

低绮( )户 宫阙( ) 不胜( )寒

三、学生起立朗读,其他学生评

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师:刚才老师已经读过了,同学们对这首词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是不是想读呢?(想)别人在读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可以朗读,也可以点评。

四、情景再现,感受诗词的意境

指导: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再现诗句的美景,然后演读诗句。

教师先做示范,学生再尝试。

举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望着圆圆的明月,苍茫夜色,诗人悲从中来,于是斟下一杯酒,缓缓端起:“ 明月啊明月,你为什么要这个时候出来?你不知道人间分离的痛苦吗?你不知道失意人的凄凉吗? ” 然后一饮而尽。这两句要读出苍凉、忧伤之感。重音应放在“ 几时 ”“ 问 ”上。“ 几时 ” 拖长音节,读出无可奈何感。“ 问 ”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感。分析后,教师诵读示范。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