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杞人忧天优秀板书

日期:2021-08-26

这是杞人忧天优秀板书,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杞人忧天优秀板书

杞人忧天优秀板书第1篇

【教材分析】

  《杞人忧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一则寓言。七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几课童话、诗歌、神话的学习过程中,已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练习和想象,学习本课,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体验,通过快速阅读、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积累“亡”、“中伤”等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

  2、通过多种朗读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激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提到这句话,我们不禁会想到古时候的一则寓言故事——“杞人忧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则寓言。(板书课题)

  二、诵读

  1、教师配乐范读,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明确节奏(3)读出情感。

  课件展示:重点字音和重点句子的节奏:(1)又 有 忧 彼 之 所 忧 者,因 往 晓 之。(2)日 月 星 宿,亦 积 气 中 之 有 光 耀 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3、全班齐读。

  4、分角色朗读: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杞人和哓之者,体会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杞人——忧虑、恐惧;

  哓之者——真诚、耐心劝导。

  5、学生展示朗读,教师评价并总结。

  三、疑读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质疑解疑,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课件出示重点字词:

  (1)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2)若躇步呲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假设让你把“杞人忧天”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你会怎么说清楚明白呢?

  学生讲述故事。

  四、思读

  1、杞人“忧”什么呢?“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天地崩坠、废寝食

  2、讨论:杞人的忧有没有必要?

  教师提示:天崩地坠发生了吗?

  教师小结:对于不会发生的或毫无根据的事没有必要忧虑,而让自己陷在一个牢笼中。

  3、哓之者是怎么为他解忧的?

  教师提示:哓之者劝了几次?每当杞人提出新的忧虑时,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4、在哓之者耐心的劝导下,达到了什么效果?

  5、小故事,大道理: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延伸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六、课堂小结

  其实,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也在所难免,如何更好的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七、作业布置

  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

  1、嘴和眼睛的对话

  2、树和斧子

  3、画笔和颜料

  4、蜜蜂与花朵

杞人忧天优秀板书第2篇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 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 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 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杞人忧天优秀板书第3篇

教学目标 :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 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 (出示投影)

三、 朗读课文,听读 ,自读, 正音。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4、正音:杞(qi)人 躇(chu)步 跐(ci)蹈 舍(she)然 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十、板书设计 {投影出示)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 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 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 (忧彼之所忧者)

舍然大喜------- --------(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优秀板书第4篇

【教学目标】

1.阅读本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审慎对待外界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获得更多启发的同时培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能多角度分析概括寓意。

2.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发挥想象,借助“国人道之”感受“传谣”的荒谬。

【教学难点】

1.多角度思考获得不同启发。

2.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所学。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读、讲、练结合

3.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结合

4.竞赛游戏

【教学创新】

1.借助“三顾课文”朗读教学,设计梯级式教学,循序渐进中巩固提高。

2.发挥想象,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一字千金”故事引入课题。课题字面意思是什么?结合以往学习寓言和文言文的经验说说学习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

明确:“挖井得到一个人”;读准字音、句读,读懂故事,明白寓意。

教学活动一

一顾课文——读准音句,疏通文意

一、读准音句:

(课标依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代表朗读,同学纠错。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明确:读准字音、句读。

二、疏通文意:

(课标依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1.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此环节旨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借助书下注解或工具书梳理词意、文意,完成导学案1。

(1)自主探究

(2)班内交流

明确:如果学生预习效果好,此环节可简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和方法指导。

教学活动二

二顾课文——理清思路,分析寓意

一、理清思路:

(课标依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1.默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完成导学案2。

2.班内交流。

明确: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点拨,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表达,如情节,表达方式,重要词语等。

二、分析寓意:

(课标依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1.不同角度复述故事。(此环节根据学生实际增删。)

2.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寓意。(如丁氏、国人、宋君等。)

明确:丁氏角度-说话要说清楚,不要造成误会;国人角度-不信谣,不传谣;宋君角度-听到信息要通过求证来辨别真伪。

教学活动三

三顾课文——想象拓展,学以致用

一、想象拓展:

(课标依据: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漏掉“国人道之”一句)

3.学生再读课文。

4.发挥想象,“国人道之”背后的情境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指导学生朗读中注意重音、停练,结合人物情感;国人是如何“道之”的?传谣者会有怎样的身份?又是在什么情境下传谣的?老师可做示范。

二、学以致用:

(课标依据: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穿井得人”这样的现象吗?如果你是被谣言伤害的当事

人,你会怎么做?

明确:例如李咏“移民”传闻;重庆女司机“变道”撞公交车传闻;彭宇案;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剧情;男女生异性交往;教室丢失东西;背后说坏话……

结束语: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就是和一个高尚睿智的人谈话。《吕氏春秋》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愿意去整本阅读吗?吕不韦还有一个故事叫“奇货可居”,是咋回事?“一字千金”这个成语还有一个孪生弟弟叫“一诺千金”,那又是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用“三顾课文”方法学习了《穿井得一人》,你们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学习同类型的文章吗?课本小语文,书海大语文。愿你们在广泛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习本课你可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想象力,学习多角度思考,你准备好挑战了吗?)

班级:姓名:

【基础检测】

1.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尝试口头翻译全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提升训练】

2.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填写表格

丁氏()谣——国人()谣——宋君()谣

3.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寓意。(丁氏、国人、宋君……)

4.联系实际说一说,这则寓言故事所讽刺的现象在我们今天还存在吗?你如何处理这样的事?

【课外拓展】

4.故事新编:(任选一题,作文)

(1)改变文中的一个情节,看看寓意是否不变?

(2)自己或小组合作编写一则寓言故事。

(3)设想如果“丁氏”来到了我们云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5.用“三顾课文”法阅读“寓言故事三则”,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尝试命题并解答。

寓言故事三则

(1)引婴投江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拉着个孩子想要把他扔到江里。小孩大声哭泣。经过江上的人问他把孩子投进江中的原因。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了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

三是:做事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四是: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2)循表夜涉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做标记,澭河的水面突然涨起,楚国人不知道这件事,沿着原来做的标记在夜间涉水,结果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发出的尖叫声如同房屋倒塌的响声。以前他们在澭河做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如今,水位已经改变了,河水暴涨了很多,楚国人仍然按照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这正是他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啊!

【寓意】

1.时间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2.讽刺了那些依循守旧,墨守成规,遇到某些情况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成不变的人。

(3)疑邻盗斧选自《列子·说符》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译文】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