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8
这是穿井得一人教案导入,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阅读本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审慎对待外界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获得更多启发的同时培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能多角度分析概括寓意。
2.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发挥想象,借助“国人道之”感受“传谣”的荒谬。
【教学难点】
1.多角度思考获得不同启发。
2.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所学。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读、讲、练结合
3.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结合
4.竞赛游戏
【教学创新】
1.借助“三顾课文”朗读教学,设计梯级式教学,循序渐进中巩固提高。
2.发挥想象,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一字千金”故事引入课题。课题字面意思是什么?结合以往学习寓言和文言文的经验说说学习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
明确:“挖井得到一个人”;读准字音、句读,读懂故事,明白寓意。
教学活动一
一顾课文——读准音句,疏通文意
一、读准音句:
(课标依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代表朗读,同学纠错。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明确:读准字音、句读。
二、疏通文意:
(课标依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1.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此环节旨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借助书下注解或工具书梳理词意、文意,完成导学案1。
(1)自主探究
(2)班内交流
明确:如果学生预习效果好,此环节可简化。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和方法指导。
教学活动二
二顾课文——理清思路,分析寓意
一、理清思路:
(课标依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1.默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完成导学案2。
2.班内交流。
明确: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点拨,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表达,如情节,表达方式,重要词语等。
二、分析寓意:
(课标依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1.不同角度复述故事。(此环节根据学生实际增删。)
2.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寓意。(如丁氏、国人、宋君等。)
明确:丁氏角度-说话要说清楚,不要造成误会;国人角度-不信谣,不传谣;宋君角度-听到信息要通过求证来辨别真伪。
教学活动三
三顾课文——想象拓展,学以致用
一、想象拓展:
(课标依据: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漏掉“国人道之”一句)
3.学生再读课文。
4.发挥想象,“国人道之”背后的情境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指导学生朗读中注意重音、停练,结合人物情感;国人是如何“道之”的?传谣者会有怎样的身份?又是在什么情境下传谣的?老师可做示范。
二、学以致用:
(课标依据: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穿井得人”这样的现象吗?如果你是被谣言伤害的当事
人,你会怎么做?
明确:例如李咏“移民”传闻;重庆女司机“变道”撞公交车传闻;彭宇案;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剧情;男女生异性交往;教室丢失东西;背后说坏话……
结束语: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就是和一个高尚睿智的人谈话。《吕氏春秋》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愿意去整本阅读吗?吕不韦还有一个故事叫“奇货可居”,是咋回事?“一字千金”这个成语还有一个孪生弟弟叫“一诺千金”,那又是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用“三顾课文”方法学习了《穿井得一人》,你们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学习同类型的文章吗?课本小语文,书海大语文。愿你们在广泛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习本课你可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想象力,学习多角度思考,你准备好挑战了吗?)
班级:姓名:
【基础检测】
1.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尝试口头翻译全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提升训练】
2.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填写表格
丁氏()谣——国人()谣——宋君()谣
3.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寓意。(丁氏、国人、宋君……)
4.联系实际说一说,这则寓言故事所讽刺的现象在我们今天还存在吗?你如何处理这样的事?
【课外拓展】
4.故事新编:(任选一题,作文)
(1)改变文中的一个情节,看看寓意是否不变?
(2)自己或小组合作编写一则寓言故事。
(3)设想如果“丁氏”来到了我们云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5.用“三顾课文”法阅读“寓言故事三则”,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尝试命题并解答。
寓言故事三则
(1)引婴投江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拉着个孩子想要把他扔到江里。小孩大声哭泣。经过江上的人问他把孩子投进江中的原因。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了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
三是:做事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四是: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2)循表夜涉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做标记,澭河的水面突然涨起,楚国人不知道这件事,沿着原来做的标记在夜间涉水,结果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发出的尖叫声如同房屋倒塌的响声。以前他们在澭河做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如今,水位已经改变了,河水暴涨了很多,楚国人仍然按照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这正是他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啊!
【寓意】
1.时间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2.讽刺了那些依循守旧,墨守成规,遇到某些情况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成不变的人。
(3)疑邻盗斧选自《列子·说符》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译文】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
对人不要随便怀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寓意】疑。如果疑心太重,好人也会被看成坏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160篇。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出自它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良狗捕鼠》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三、读其文
1、读准字音;
溉汲gài jí
2、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译其义
1、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订正翻译。
五、悟其理
1、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记叙了宋国有个人挖掘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呢?
(1)丁氏对这件事表述不够清楚;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六、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七、课堂检测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
2、翻译句子:
(1)得一人之使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 .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 .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 .要勇于揭穿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子》。)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溉(gài)汲(jí)杞(qǐ)
坠(zhuì)躇步(chú)跐蹈(cǐ)中伤(zhònɡ)
2、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2)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4)国人道之(讲述)
(5)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
(6)丁氏对曰(应答,回答)
(7)身亡所寄(同“无”)
(8)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9)奈何忧崩坠乎(怎么,为何)
(10)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受伤)
(11)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纵使,即使)
(12)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3、作品链接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故事。
3、说说这两则寓言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可以概括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二)深层探究
1、你还能从中国古代成语中找出一个成语的意思和《穿井得一人》的寓意相似吗?请把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讲述给大家并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回答道:“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小结】寓言总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要读懂寓言,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2、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出什么评价?请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说一说。
【交流点拨】这是发现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比如,在学校学习应对灾难的课程,教给孩子们在灾难面前自救的方法;把应急预案的制定当做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做,组织仿真演练……早早做了准备,天灾面前我们肯定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损失肯定也会减少很多,这正是“杞人忧天”的积极意义。
五、拓展延伸
1、根据开头续写寓言:一只狐狸发现了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请你以其中任意一句话为开头,续写一则寓言故事。
【交流】示例:一只狐狸发现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可是它太胖了穿不进栅栏。于是它饿了三天让自己瘦下来。终于进来了,狐狸尽情享受美味的果实。可是,一顿饱餐之后,它发现自己又出不去了。只好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
2、“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这些古代故事现在都已成为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由古代故事演化为成语的还有很多,我们不妨积累一些。
【交流】生甲:相传在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就要忍饥挨饿。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有送上门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地奔跑。突然,有一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墩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等着奇迹的出现。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守株待兔”现在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生乙:西汉的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待人和气,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致树下走出了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小结】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光是成语海洋就有很多珠玉宝贝,希望大家徜徉在其中多拾得一些,来丰富我们的知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