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31
这是秋词其一,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前思考:
《秋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写,诗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描述了一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其实这只鹤是诗人自己不屈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内涵感悟是有极大差距的,是不现实的。于是我在这堂诵读课中只是定位:有所理解,可不求甚解;能熟读成诵,但不抹杀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秋词》,一起来读题目
生齐读
师:“秋词”就是?
一生答:“秋词”就是写秋天的诗。
师:《秋词》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所写。请大家读好这名字。
生读。
师: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要求把这首诗读准确读通顺。可单独读,也可同桌帮助读。看哪一桌读得最好。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聆听。
(2分钟到)师检查自读效果,生1朗读流畅,生2遇到“寂寥、春朝、碧霄”有些迟疑,于是老师领读这三个生字,再检查朗读时,生3、生4及全班朗读比较流畅。
二、自读自悟,初知诗意。
师:我们已经能读好这首诗了,现在提高难度,谁能够参考课后注释来说说每句诗的大致意思呢?能说出一句是认真的,能说出二句是聪明,能说出全诗那是了不起了。可以同桌讨论。“
生自读自说、同桌互说。教师巡视了解,参与讨论。
三、巧用已学古诗,丰富“悲秋”内涵。
2分钟后,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一、二两句?(约8人举手)。
生1:一直以来,人们到了秋天就很悲伤。我说秋天比春天还要好。
师:说得很好,强调了一个“悲“字。还有谁愿意来说。
生2:自古以来,人们到了秋天就感到寂寞、伤心。我却认为秋天比春天还要好
师:说得更好了,两句话之间用了一个“却”就紧密联系起来了。是啊,到了秋天,花儿凋谢了,树叶飘落了,小草枯黄了,大雁南飞了。人们可能会感到凄凉、伤心。如李白有首诗“白发……”
生紧接着往下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师:李白是愁如秋霜啊。叶绍翁有首诗:“萧萧……”
生紧接着往下背“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叶绍翁是秋风动情啊,王昌龄有诗“撩乱……”
生紧接着往下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师:在这些诗人眼里秋天是悲悲切切、凄凄凉凉的,秋入心中化为了“愁”字。(教师一板书,学生“啊”的一声,有所顿悟。)难怪诗人说……
生:自古逢秋悲寂寥。
师:秋意不浓,谁能再读浓些?
生情感丰富地读。
四、静心美读诗文,想象“诗情”画意。
师:众人都不喜欢秋天,可诗人为什么会喜欢秋天呢?这时诗人一指天空,请看……
生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这两句如能读得好,同学们定会出现一个美妙的画面,谁来试试?
几个学生先后朗读,其余闭目想象。(有的同学听着听着叫起来,“我出现了!”)
师:请你来说说,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生1:我的脑海里有一只鹤在飞呢!
师:还有更美的画面吗?
生2:蓝蓝的天空有一只鹤在飞,还有几片云呢?
师:鹤在云上呢?还是云下呢?连起来再说说。
生3:我的脑海里,蓝蓝的天空一只鹤直冲到了云上呢?
师:说得真好,我还仿佛听到了鹤欢快的叫声呢!读好这两句诗,把这美好的画面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吧。
学生深情朗读。
师:你们想,诗人心情会寂寞吗?会悲伤吗?
生1:诗人心里肯定很快乐。
生2:诗人心里肯定在想,秋天为什么要伤心呢,有那么勇敢的鹤就已足够了。
生3:鹤多么自由自在啊,我也像它那样快乐自在。
师:对,我们就以这种心情来读好它。
五、熟读成诵,男女竞擂。
六、课外补充插图,加深理解。
师:我们读过诗,大都配有插图,但这首诗没有,课后有兴趣给《秋词》配上插图。
检测反馈:
一、时间分配(有老师卡表计算,实际诵读时间超出20分钟。)
学生读诗:12分钟多;教师讲述:3分钟多;师生互动:7分钟。
二、学生检测(总共42个学生,抽测其中一组共12人。)
1、背诵情况:流利6人;能背出5人;背一半1人。
2、理解情况:理解透彻1人;有些理解10人;不理解1人(抽测的题目有这些:a说说诗人喜欢秋天的原因;在一般人眼里,b秋天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c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画面。其中理解透彻者能讲出诗人写这首诗目的及表达的情感,完全自己悟出,很不简单)
3、学生情感:喜欢古诗8人,一般4人,不喜欢0人。
根据以上检测,小结如下:
本次古诗诵读课基本完成预设要求,证明诵读课20分钟是科学的,粗讲熟读的诵读策略是适合的。但古诗文诵读中,怎样挖掘情感,让古诗在学生中产生共鸣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目标:
秋词(其一)的 教案设计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教学时间: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
(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教案《秋词(其一) 教案》。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朗读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朗读。
四、理解诗意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五、课文赏析 小组讨论:
1.《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4.本单元中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教师明确: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鹤”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2.“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充满生机,让人振奋,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
3.《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六、背诵活动: 当堂背诵本诗
七、作业:
1.默写本诗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板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这一理念,本课以《秋词》为引勾连了一部分部编教材内与秋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尝试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品读,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意韵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过古诗与短篇文言文的学习。本节课所选取的作品都是难度较低的经典名篇。有一些作品,学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有所涉猎,因此理解这些作品并不难。但是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还十分有限,所以对情感的把握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三、教法分析: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所以我选取的教学方法如下:
群文阅读法: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法: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四、群文议题:把握意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五、群文篇目:《峨眉山月歌》《天净沙·秋思》《秋词》(其一)
六、教学目标:
1、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
2、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
3、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重点: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
八、教学难点: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