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6
这是夜书所见教案板书设计,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萧、梧”四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4、教学课时:一课时
5、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口语表达能力不错哦,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全班一起读课题夜书所见,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2、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3、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4、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5、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6、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7、诗人还看到了什么?(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团圆的日子。此时的月亮真美啊!
8、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不美。)说说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9、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10、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11、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2、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3、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篱笆下的一盏灯)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4、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5、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6、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个别读齐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几句诗句表达的淋漓尽致。
五、背诵诗文
(一)、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二)、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三)、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身处异乡,诗人不仅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而且思念家乡的亲人!有一天我们出门在外,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的!
板书设计:
略。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法分析: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根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资源、练习说话、启发想像、改编古诗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自主状态。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以读为本,说、写结合,突出能力训练。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的感染。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 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 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 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 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 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 “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 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一、导入
1、复习:秋天来了(板书:秋)。你们还记得学过描写秋天的诗吗?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但叶绍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风扫落叶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离人心上秋。
2、解题:今天学习一首诗,诗人有什么感受呢?
夜书所见:见:看见;书:写(书: 我们学过两种意思:(1)出示书本;(2)做动作——写
3、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诗人夜晚看见了什么?请读读古诗
1、按要求自读三遍
2、结合注释再读古诗
3、出示生字带读,挑(tiǎo) 促(cù) 深(shēn)
4、齐读两遍 出示图片
5、出示词语
萧萧 促织 篱落 夜深
6、书写
促 深
7、生写两遍
三、解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2名)
2、齐读1遍
3、师配乐读,生边听边想:见到了哪些景物。
4、交流、板画: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看到:梧叶被风吹响了,被风吹落下来了。梧叶飘飞
江:吹来带有寒意风,这是冷冷的江。江面清冷
听到:秋风;萧萧。它们在风中瑟瑟发抖
没有白天的热闹,现在只
此时江水感到这寒不就是作者此时的心境写照吗?
第一句,该画什么,该如何画
第二句,该画什么
(树叶被吹落了,离开了哺育它的大树,失去依靠。诗人看着看着不禁想起自己也如这东里一样孤苦无依)画上梧桐树,没有树哪来叶。江水在秋风中静静地躺着,没有了白天的热闹,现在是冷冷清清的。
(1)诗人在本诗中称自己为(客)(2)秋风动客情,其实有一个典故。
这萧萧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气。寒(感到寒冷)
这飘落的梧桐树叶送来了无依无靠。寒(感到孤苦)
这静卧的江面送来了冷冷清清。寒(感到寂寞)
这寒气袭人的秋风,这枯萎的梧叶,这冷清的江面评价的心里如这秋风一样寒,如这梧叶一样伤,如这江面一样冷。
(3)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身在他乡的诗人看到了什么?
一.二句
(4)梧叶(比较夏天)
江面(比较白天)
三、四句
(1)篱落,灯
四、品读
1、指导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读
3、赞读
五、拓展《静夜思》
身在他乡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想家,秋天的秋容秋貌
秋天的一草一木
本课我们要学习一首秋天思念家乡的诗,板书《夜书所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