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9
这是一年级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是优秀的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春天过去。
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
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
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教学要求:一年级《画》教学设计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教学目标:
一年级上册《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通过偏旁字归类等方法,认识 10 个生字和 2 个偏旁,会写“来、去”2 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远—近”“来—去”3 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出示课文,教师范读。让学生猜猜谜底是什么。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正音,感知课文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在插图的相应位置出示“山、水、花、鸟”4 个字。
【设计意图】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认一认。
3.引导学生看插图,读古诗,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4.同桌互读诗句。相互指出不正确的读音,互相教一教,读一读。
5.指名分行读,其余同学反馈评价,有错及时纠正。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教师了解学生生 字的认识情况,找准不认识的、读不准的生字,教学时可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
三、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1)出示:远、近、还。
请学生带读这 3 个字。引导学生寻找这3个字的相同点。
认识偏旁走之。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一记这3个字。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远、近”。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远?
(3)出示本课其余生字。提问:还有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
2.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米—来、无—天、爸—色、近—听,
指导学生找找每组字的不同,在反馈的过程中认识斜刀头。
3.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1)出示:远、无、来。让请学生说说和这些字意思相反的字。
(2)课间操“说反话”。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增强生字识记的效果。体现了“一字带一串”和“同一个字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的思想。
4.复习巩固。
(1)在新语言情境中认字。学生认读:“远山、白色、远近、听说、无声、还是、还有、走来、走去。”
(2)发给学生字形相近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3)发给学生意思相反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5.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
四、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水、去”,注意田字格里的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水、去”,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写完一个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写得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范写,还要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
教学目标:
1.复习 10 个生字和 2 个偏旁,会写“来、不”。
2.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全班齐读古诗,男女生赛读。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大自然里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感受大自然的美。
2.学生读课文。
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找出画中的景物与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3.师生交流: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但画中,远看山还是有明亮的颜色,近听水却没有流动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 也不会惊吓得飞走。
根据交流情况,可以相机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
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
《画》中描述: 生活所见: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画中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相对比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差异性,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悟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4.熟读成诵。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2)老师指画中内容,学生读出相应的诗句。
(3)熟读成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诵。
三、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来、不”,注意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2.教师示范“来、不”,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写完一个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写得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让学生读一读下面两首歌谣,猜猜是什么,根据谜面说说理由。
头戴小红帽,千条线, 身穿大白袍。 走路摇摇摆。(鹅)
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